普希金之死
普希金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开创者。俄国诗人丘特切夫在诗歌中赞颂他:“俄罗斯人铭记你,就像铭记自己的初恋”。人们常常谈论起普希金传奇的爱情和他那令人惋惜的死亡。普希金是个风流才子,1836年,37岁的普希金似乎预感到生命之路将要走到尽头,于是要为自己这辈子的风流韵事作个总结。他开列了份“唐璜”名单,这个名单显示,他的妻子冈察洛娃是他所爱过的第137位女性。普希金是1831年结婚的,实际上,结婚后,普希金并没有断绝向其他女性表达好感。因此,普希金短暂的一生中,保守地估计,至少也心仪过150位女性。
今天,人们对普希金的这种爱情生活是相当宽容的。因为人们知道文学与生活本来就有所区别。普希金共创作了两百多首爱情诗,在他的诗歌中,爱情是高尚、纯洁和美妙的。读者可以从中获得心灵的净化和升华,比如《致凯恩》。凯恩是普希金的女朋友,21岁那年,普希金在彼得堡第一次见到她。那时候凯恩19岁,已经嫁给了一个52岁的将军。1825年,普希金因为触怒了沙皇,被流放到一个小山村中,凯恩去探望他。当凯恩离开小山村的时候,感动万分的普希金把这首诗歌献给了她。在诗歌中,诗人充满深情回忆了他第一次见到凯恩时的美妙、表达了他和凯恩分离后的失落以及再见到凯恩时的惊喜:
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
在我的面前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想,
有如纯洁之美的天仙。
在那无望的忧愁的折磨中,
在那喧闹的浮华生活的困扰中,
我的耳边长久地响着你温柔的声音,
我还在睡梦中见到你可爱的倩影。
许多年过去了,暴风骤雨般的激变
驱散了往日的梦想
于是我忘却你温柔的声音
还有你那天仙似的倩影
在穷乡僻壤,在囚禁的阴暗生活中,
我的日子就那样静静地消逝
没有倾心的人,没有诗的灵感
没有眼泪,没有生命,也没有爱情
如今心灵已经开始苏醒:
这时在我面前又重新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之关的天仙。
我的心在狂喜中跳跃,
心中的一切又重新苏醒。
有了倾心的人,有了诗的灵感
有了生命,有了眼泪,也有了爱情。
应该说,在现实生活中,普希金的爱情是有一定缺陷的。因为他专一于爱情,但不专一于爱情的具体对象。不过,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讲,正是他有缺陷的爱情生活成就了他没有缺陷的爱情诗歌。他一生所写的两百多首爱情诗歌分别献给一百多位不同的女性。文学创作,尤其是爱情诗歌的创作,需要绵绵不断的激情。在西方诗歌史上,也有像但丁、彼特拉克这样一生只为一位女性写爱情诗的,但是,但丁终生没能和贝亚特尼齐在一起,彼特拉克和劳拉也是有缘无份。而普希金不一样,他总是能够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因此,他需要不断更换激发创作激情的爱情对象。
人们对普希金的爱情行为表示理解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们知道特定时代的社会风尚和普遍的道德标准有所区别。道德不是相对的,但具有相对性。相对于基督教所鼓吹的禁欲主义,普希金在诗歌中对爱情的歌颂,在生活中对爱情的身体力行,都具有反禁欲主义的合理性和人道性。相对于普希金所处的时代和地域,他的行为更算不了什么。19世纪初期,俄国因为学习法国,在贵族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风气:偷情。贵族男女都为自己有几个情人为自豪的事情,因此丈夫和妻子对彼此有情人也是互不干涉。甚至沙皇本人也公开追求普希金的妻子冈察洛娃。据说,普希金和妻子散步的时候,与沙皇、皇后不期而遇。吃惊的不是冈察洛娃,而是沙皇夫妇,因为皇后这个时候才发现,俄罗斯居然还有比自己更美丽动人的女人。尤其是沙皇,他的“斜眼病”马上被冈察洛娃治好了,后来他封给普希金一个宫廷职位,目的也是为了有更多的机会接近冈察洛娃。在偷情合法化、公开化的时代,普希金只不过是这种奇特风尚的“受益者”之一而已。当然,因为他结婚了,而且他的妻子是俄罗斯的第一美女,人人仰慕的对象,所以,不久以后他也就成为这种风尚的受害者。
普希金自由惯了,而且他也担心以前总是自己给别人戴绿帽子,一旦自己结婚了,自己也随时会被别人戴上绿帽子。因此,他一直对婚姻很悲观。不过他也是个普通人,在年过而立之后,他长久流浪漂泊的心灵也渴望有个归宿,因此他迎娶了冈察洛娃。结婚后,普希金度过了一段相对平静安稳的生活。但她的妻子属于上流社会,新婚伊始,为了表达对妻子的爱,普希金还能陪着冈察洛娃唱歌、跳舞和喝酒。但普希金毕竟是一位有追求的诗人,整天无所事事让他倍感生命的虚度。他渐渐丧失了耐心,因此,他又把心思放到了他放不下的文学创作上,这样,他也就给了别人可乘之机。
在普希金家的常客中,有一位年轻英俊、善于甜言蜜语的军官,名叫丹特士。丹特士本是法国人,通过投靠一个俄国官员,拿到了俄国“护照”,成为俄国的男爵。丹特士比普希金更容易博得异性的青睐,乘普希金没有时间陪伴冈察洛娃,他很容易和冈察洛娃有了更多的沟通。这个时候彼得堡流言四起,说丹特士正在追求冈察洛娃。一些仇恨普希金的人开始散发大字报,写匿名信,声称普希金是乌龟团的团长,这些都大大地激怒了普希金。普希金虽然文静柔弱,但骨子里却刚烈好斗,在他读书期间,他的击剑和骑马成绩要好于文化课。而且他常常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就要和对手一决高下,他的不要命彻底吓退了对手。面对丹特士的挑衅,普希金自然要用男人的方式来解决男人的问题。为了捍卫男人的尊严,他向丹特士下了挑战书。
丹特士自知理亏,加上没有任何准备,有些怕死,赶紧宣布这完全是一场误会。他说自己之所以经常去找冈察洛娃,是因为正在追求冈察洛娃的姐姐。不久后,丹特士还真的和冈察洛娃的姐姐结了婚,这样他就成为普希金的亲戚,可以名正言顺地到普希金家“做客”了。平静了一段时间后,烽烟又起,关于冈察洛娃与丹特士的故事重新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热烈讨论的话题。这次普希金再也无法忍受了,他提出要和丹特士之间彻底做个了断。经过精心准备的丹特士这次答应了普希金的挑战。
他们签订了决斗的条约:时间是下午四点至五点;地点是黑河对岸;武器是手枪;对射的距离是二十步;双方有一次射击的权利,谁先开枪不作规定。普希金的同时代人这样回忆当时的场景:决斗时间到了,虽然天气晴朗,但风很大,气温零下十五度左右。普希金穿一件熊皮大衣,沉默着,但却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快快动手的急躁情绪。一切就绪,决斗双方各就各位,助手发出信号,普希金举枪瞄准,但丹特士的枪先响了,普希金应声倒下。
但普希金缓慢地爬了起来,支撑着左手,放了自己的一枪,丹特士也应声倒下。普希金高兴地说:打中了,打中了。不过,丹特士只是伤了皮毛,而普希金却伤了致命的部位,子弹从他的腹部钻进了肚子。普希金被马车送回了家中,见到冈察洛娃后,他安慰妻子不要害怕,自己不会有事情。医生们也来了,但已经无力回天。临终前,普希金神志清醒,妻子喂他吃果酱,他每吃一口,便重复说:啊,好吃,真好吃。短暂的回光返照后,普希金的目光便渐渐暗淡下来了。一代文豪就这样离开了人世,享年38岁。普希金死后,有5万人为他送葬。有位老人惊呼:天啊,我记得一位元帅临死时也没有这么多人来送行。
早在1815年,16岁的普希金就写下了《我的墓志铭》,为自己未来的一生做了这样的预测和定位:
这儿埋葬着普希金,他和年轻的缪斯
在爱情和懒惰中,共同度过了愉快的一生,
他没有做过什么好事,可是他心地善良,
却实实在在是个好人。
我们不能不惊叹普希金对自己的先见之明,他的一生始终和爱情、文学以及快乐相伴,他虽然风流,但绝不下流,而且他确实心地善良,实实在在是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