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的故事
元代,松江府乌泥泾镇。黄道婆自从崖州回到家乡乌泥泾,对棉纺技艺进行了改进,形成了一套“擀、弹、纺,织之具”。说起纺纱的技艺,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
这天,黄道婆路过街市的时候,听得一户人家传来妇人嘤嘤的哭声,哭声之中还伴随着棉纺车的纺机声。黄道婆推门而进,那妇人见是黄道婆急忙起身擦干了眼泪。黄道婆忙问发生了什么事?为何哭得这般伤心?那妇人叫阿花,丈夫阿狗是个木匠,两人就依靠阿花纺纱、丈夫外出接点木工养活一家老少。最近阿狗接不到活,而阿花的纺纱每天累死累活白天连着黑夜,仅纺得棉纱4两。家里的收入自然少了,夫妻俩心里不舒服。今天阿狗喝了点老酒,就发起了酒疯,对阿花骂道,你这婆娘偷懒,为何一天就织这点棉纱。阿花反驳了他几句,阿狗就动手打了阿花。
阿花对黄道婆说;“婆婆,你是知道的,不是我偷懒,实在是这活,我再急也是做不出来啊。”
阿花说着眼圈又红了,黄道婆拍了拍了阿花。黄道婆做童养媳时就受尽丈夫的虐待,她最恨那种打女人的男人。黄道婆叫出阿狗,不客气地说:“你老婆做活很辛苦,你一个大男人打女人出气,算什么本事。”
阿狗虽然当着黄道婆的面点头哈腰,脸上却一点也没有认错的样子。
回到家里,黄道婆对着脚踏纺车,心情不能平静。这场夫妻吵架看起来是人家的家庭琐事,其实还是关联到棉纺技艺的改进。当年黄道婆从家乡逃到海南,在黎族那里她学得了当时最先进的棉纺技术。落叶归根,已经步入老年的黄道婆本来想回到家乡安度余生,没想到她出去几十年后的家乡纺织术还是这般落后。黄道婆这时就萌发了一个想法,她要把在黎族人民那里学来的棉纺技术在家乡改进,让家乡人民过上好日子。有一件事情对她触动很大,“捍”是棉花脱籽的意思,黄道婆问家乡人,她们现在是如何脱籽的,家乡人说是从棉花里一粒粒剥下来的,这种又老又土的干活方法,不仅速度慢效率也极低,黄道婆就使用崖州辗轴来去除棉籽。可是,效果不理想。黄道婆在黎族人两轴相轧去棉籽的启发下,创制出了专门用来脱棉籽的“搅车”。这对于棉花面积的扩大和纺织质量提高就起到了作用。
黄道婆下了一个决心,一定要改造传统脚踏棉纺车。原来的纺车是靠大竹轮转动纺棉,往往是大竹轮还没有转上一圈棉纱就断了。经过观察,黄道婆发现问题出在这个转速上。传统纺车原来是用来捻麻缕的。它的大竹轮直径较大,大竹轮转一圈,被它带动的绽子要转八九十圈,那速度自然跟不上了,棉纱就容易绷断了。
第二天,黄道婆又来到了阿花家。阿狗还以为黄道婆是为昨天的事来找他,忙说我今天没有打老婆。
黄道婆笑笑,问:“你这个木匠,木工活做得怎样啊?”
阿狗以为黄道婆给他带来了生意,拍着胸脯说:“不是吹,我的木工活在方圆百里没人比得上我。”
黄道婆点点头,就把自己想改进传统纺车的事情对他们夫妻俩说了。
阿花拍着手叫好,刚才还在吹嘘的阿狗此时却没了信心,说:“让我做这事啊,我就怕做不好。”
黄道婆说:“不怕,你只要按照我的意思先把图纸画出来,然后我们边摸索边改造,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阿狗受到黄道婆的鼓舞,信心倍增。没出几日,就按黄道婆对他所说的意思画出了图纸。黄道婆缩小了纺车竹轮的直径,做出来的纺车虽然比以前要好,可是速度还是跟不上。阿狗说是不是他做得不好,没有达到婆婆的要求。黄道婆说责任不在你。
第二天天一亮黄道婆又来到了阿花家。
阿花见着黄道婆兴奋地说:“昨天我们对纺车也研究了半天。我老公说我身子矮,这个纺车车架的高度要比我高出许多,可能我用不上力,所以就出不来活。”
黄道婆对着阿狗夸奖了一番。
阿狗不好意思地笑了,“我们这是瞎琢磨,对不对还得听你婆婆的。”
“你们说得很对,阿狗啊,你现在就画一张降低纺车架高度的图纸。”黄道婆一说,阿狗忙应声。
黄道婆使脚踏木棍的支点和竹轮的偏心距形成一定比例,同时改变了操作的方法。终于研究出了一种能够用来纺纱的三绽脚踏纺车。这种三绽纺车的技艺比西方整整领先了五百年,黄道婆的名字也随着三绽纺车这一重要科技成果而截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