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名言名句

关于佛的名言

佛,关于佛的名言,关于佛的名人名言关于佛的名言

1、只要在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变会变成错误。 —— 列宁

2、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书的影响下,仿佛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 —— 雨果

3、我见过一些人,德行美好,而态度自然,使人不感觉到他们身怀美德;因为他们克尽天职,毫不勉强,一切表现,如出本能。他们决不至于长篇大论,指出自己稀世的优点,因为他们自己仿佛根本不知道有这回事。上述的人,是我所喜爱的,我不喜家那种对于自己的德行似乎不胜惊叹的人,他们拿自己的善举作为奇迹,讲给人听,非让人大吃一惊不止。 —— 孟德斯鸠

4、慈目观世态;佛心对炎凉。 —— 《对联集锦》

5、整个下半天,人都听凭羊脂球去思索。不过本来一直称呼她作“夫人”,现在却简单地称呼她作“小姐”了,谁也不很知道这是为着什么,仿佛她从前在评价当中爬到了某种地位,现在呢,人都想把她从那种地位拉下一级似的,使她明白自己的地位是可羞的。 —— 《莫泊桑短篇小说选》

6、再次走到街上,我看见很多人,或陌生或模糊的面孔。他们在昏黄的光线下也仿佛蜕变成了鱼类,而周遭汪洋一片。显贵的种族划分,强弱体能的对比,更直白地涂抹出一幅滑稽的事态图。 —— 左小词

7、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 舒婷

8、那一日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那一天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你心湖的石子那一夜听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找你的一丝气息那一瞬我飞羽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那一日,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只是,就在那一夜我忘却了所有抛却了信仰,舍弃了轮回只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早已失去旧日的光泽 —— 仓央嘉措

9、名气就仿佛后脑勺的头发,本人是看不见的,旁人却一目了然。 —— 韩寒

10、一个人来到世间,就仿佛来到一间藏书阁。身在其中,我想作为男人,你就是其中的一本。 英俊的男人犹如一本封面典雅装帧精美的书,无论其内容如何却是能够抓住读者的第一视线。待到仔细翻阅时,或大呼上当或心悦诚服。 高深的男人犹如一本辞海,其厚重令人望而生畏,这类书只能有同等高深的女子才可享受。 平凡的男人就像一本新华字典,浅显易懂,从小到老定可一生相伴。乱情的男人犹如一部通俗小说,趣味不高,只供消遣,不须当真。 成功的男人犹如一本字帖,让人羡慕不已,邀人效仿。殊不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帖上光环下的几多磨练,买回家是否学得成,还须看各人的造化。 有名的男人犹如编号的珍藏本,因获得而喜悦,因收藏而焦虑,整日惴惴不安,恐遇盗贼平添了八千烦恼。平安即是福,于是高价转让,从此无忧。 —— 凡夫之

11、用慈悲的心体贴关怀,用慈悲的眼看待万物,用慈悲的口随喜赞叹,用慈悲的手常作佛事,那麽,即使是一无所有,都足以安身立命。 —— 星云法师

12、琼瑶是个女子,感情细腻一点应该很正常,但感情仿佛拉面,比平常得细一点会很受大众欢迎,但拉到头发丝一样、够上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吃起来就接受不了。 —— 韩寒

13、要想的东西往往已经到了舌尖却说不出口,仿佛自来水龙头那一滴摇摇欲坠却又忽长忽短坠不下来的水滴,上也不是下也不是,只好任它悬在那里。 —— 韩寒

14、快步走着,仿佛要从一种沉重的东西中冲出,但是不能够。耳朵中有什么挣扎着,久之,久之,终于挣扎出来了,隐约像是长嗥,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 鲁迅

15、我到哈佛去讲演,很多老外教授不知道万科是干什么的,我说我用5秒钟来介绍万科,就是城市住宅开发商。我的专业是房地产,但房地产当中只是搞住宅,第二我是一个上市蓝筹股,是上市公司,而且在权重股。第三是受尊敬企业。5秒钟的介绍,就把自己做什么的、社会地位以及在社会上的责任确定下来了 —— 王石

16、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也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做。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 当我们没有进入股市的时候,傻瓜都在赚钱。当我们兴冲冲地闯进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成了傻瓜。我说:我想买房。结果房价涨了。我说:我想买车。结果油价涨了。我说:我想买点肉吃。结果猪价涨了。于是我说:那我吃方便面总可以了吧?!结果方便面也涨价了。那我只好成佛!佛祖说:你终于得道了! —— 七零后

17、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 钱钟书

18、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彷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 鲁迅

19、只要在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 列宁

20、我的每一拳都蕴含着对佛的热忱。 —— 释德朝

21、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即恐惧颤抖),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常有几个人张嘴看剥羊,仿佛颇为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也就忘了。 —— 鲁迅

22、国总统杰佛逊被骂做小偷、懦夫、诈欺犯、邪教徒、铸假钱者、伪造文书者、离经叛道者、不信正教者、导人不义者、霸占孤儿寡妇者。……他一概容忍,由于他不「维护元首尊严」,他维护了自由的尊严。 —— 李敖

23、爱情有如佛家的禅——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错。 —— 三毛

24、就在那一瞬间,我仿佛听见了全世界崩溃的声音。 —— 郭敬明

25、悟空,你尽管捅死我吧,生又何哀,死又何苦,等你明白了舍生取义,你自然会回来跟我唱这首歌的!喃呒阿弥陀佛、喃呒阿弥陀佛、喃呒阿弥陀佛…… —— 周星驰

26、西方一步一步地由惊讶到痛苦到绝望,中国这个过程在哪里?它非常短,它由惊讶很快就不惊讶了。我们可以看见佛像的眼睛,他什么都知道,他不惊讶。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很清楚,在两千多年前,甚至在三千年前,中国人就知道了,宇宙是荒凉的,天地有一个规律,天道无情,人不过是它中间的极其细微的一小部分,甚至作为整个无限的存在来讲,天地时间也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小部分,没有任何价值可言。那么在这个人来到的这个世界上,在这个不由自主存在的瞬间,他们做些什么呢 ?古老寂静的中国人有的什么都不做,无为;有的什么都可以做,无不为;有的他们在幻想另一些事情。 —— 顾城

27、泰州之有望海楼,全因本地仕人身居村邑而志存高远,徘徊泥途而心在沧海,筑斯楼也,可时时登高,俯视遐迩,以极目畅怀。历代登高者,既有本地人士如施耐庵、王艮、郑板桥、柳敬亭、梅兰芳,亦有外地人士如陆游、范仲淹、欧阳修、岳飞、孔尚任。更有袈裟如云,佛号盈耳,高僧大德,不绝於道。双双布履,层层石阶,天也愈高,地也愈广,此地何地?曰中华文化一处重要高台之所在也。 —— 郑板桥

28、我曾把我国中原的三座古城洛阳、郑州和开封,与意大利的三座名城罗马、佛罗伦萨与威尼斯进行比较。这里,且不说那三座意大利古城怎样把自己的文化奉若神明,怎样给我们以深刻而崇高的文明感染,只说我们自己——如今面对着我们这中原名城,哪里还能感受到什么“九朝古都”、“商城”和“大宋卞京”的气象?这分明是在内地常见的那种新兴城市。连老房子也多半是本世纪建造和失修的旧屋。郑州那条土夯的商代城墙,被挤在城市的中间,好似一条废弃的河堤,落寞而又尴尬;从历史文化的眼光看,白马寺差不多像个空庙;开封那条花花绿绿的仿古宋街呢?一条如同影视城中常见的仿古街道,唤起我们的是自豪感还是自卑感?真实的历史给我们充填精神和力量,仿造的历史只为了向游客伸手讨钱。 —— 冯骥才

29、我现在觉得世上是仿佛没有所谓闲事的,有人来管,便都和自己有点关系;即便是爱人类,也因为自己是人。 —— 鲁迅

30、“佛罗伦萨队中场犯规,不,在禁区前罚球弧顶犯规……”(说过) —— 韩乔生

31、在那里的两小时的谈话照彻了我的灵魂。我好象只被风暴打破的船找到了停泊的港口。我的心情昂扬,我带着幸福的微笑回到家里。就在这天的夜里,我怀着佛教徒朝山进香时的虔诚,给适社的负责人写了信。 —— 巴金

32、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 舒婷

33、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呕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打,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般伤心。 —— 陶行知

34、读书万卷真须破,念佛千声好是空。多少英雄齐下泪,一生缠死笔头中。 —— 宋湘

35、佛是不是能把我们带出轮回呢?不是的。如果说佛能把我们带入六道,这是神话不是事实。佛告诉我们,佛没有能力把我们带出轮回。佛有什么方法呢?佛说道:轮回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旁人没有办法代你解决。就是佛菩萨也不行。 —— 净空法师

36、你内在没有这些邪曲、不善的念头,就像春风那样祥和的时候,你过去的业力根本没有运行的空间,因为这个引力的关键点出不来,这是成佛的不二法门。唯一的秘决。而不是做了多少的梁皇宝忏、大悲水忏呀,然后一直布施,你就可成佛作祖,我告诉你那是痴人做梦。 —— 庄圆法师

37、别人要拿冰塞入你脖子时,你会觉得很害怕,但等到冰雪已流在你的身上,你反而会觉得有一种残酷的愉快之感,仿佛得到了一种解脱,因为你们害怕的事,终于已经过去了。 —— 古龙妙

38、世界上本就有很多事,看来仿佛是巧合,其实你若仔细去想一想,就会发觉那其中一定早已种下了“前因”。 —— 古龙妙

39、既然肉体是一个神秘的迷宫,既然欲望的故事是无法结尾的,那么,以欲望作为小说的结构中心,肯定是一种得不偿失的事。格非在这里首先将欲望的故事转变为一个“开会的故事”。小说中一直在暗示,这次学术会议将试图解决一些重大的价值问题,暗示有基督教神学家唐彼得、佛学家慧能、贾兰坡等一大批中国哲学家。实际上,这次会议是对某种终极价值进行探讨的代名词。 —— 张柠

40、一个有心量的人,心量跟虚空一样的人就是佛菩萨,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本来面目都是佛菩萨。那些我们的自我,我们邪曲的心、我们不善的心,把我们这样清净的心眼都掩盖住了,变的很昏沉、愚蠢。 —— 庄圆法师

41、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 席慕蓉

42、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日:‘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闻:‘善哉,子知道矣。 —— 四十二章经

43、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 —— 朱彝尊

44、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 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 伏尔泰

45、佛教是理智的宗教,自然不能离却这人间的导师,转到玄秘的信仰。但是,单在种姓清净、相好圆满、出家、成佛、说法、入灭的形迹上建立信仰,也还不能算深刻正确。凡是纯正的佛弟子,必需把握佛陀的崇高伟大点,要窥见佛陀之所以为佛陀。唯有在这即人成佛的佛格上,才能奠定坚强的信念。在理智信仰的生命中,去为真理与自由而迈进,完成佛教出现世间的目的。 —— 印顺导师

46、佛陀之所以为佛陀,就是佛陀的体性与生命。经上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这是佛陀的法身。苦行沙门瞿昙,为什麽被人称为佛陀?这并不因他是王子出家,修苦行、或者说法,是因他体悟了人生的真谛──缘起正法。 —— 印顺导师

47、佛陀在定慧的实践中,观缘起的如幻而证悟缘起的寂灭。具有这样的正觉内容,才称为佛。 —— 印顺导师

48、如果我们也能悟解这缘起的寂灭性,就接触到佛陀的本质,就能正确窥见佛陀之所以为佛陀。这是佛教的核心,有它的详细正确的内容,可不许你悬想。 —— 印顺导师

49、说一个浅显的比喻∶一个庞大的东西,把你我隔在两边。这个巨物,本是缘起的和合相,但我们都把它看成实在的。实在,才隔离了你我。假使你我的慧眼,比爱克司光更强,那就能透过这好像实在的巨物,显发它的真相。不但彼此慧眼的光芒,在这共同的对象上接触,融成不二;还能互相觌面相见。这就叫「心心相印」,「与十方三世诸佛同一鼻孔出气」。凡是佛弟子,能在听闻思惟中获得这缘起正法的正见,就是信解见佛。能在定慧的实践中通达,就是证悟见佛。 —— 印顺导师

50、从前释尊在世时,有一次广大的集会,大家都去见佛。须菩提在山边考虑,我也去见佛吗?佛说「见缘起即见佛」,我为什麽不观察缘起呢?他观察一切从缘所生,都是无常演变;从无常的观察中,通达法性空,契入寂灭的圣境。当时释尊对一个最先见佛的弟子说∶你以为先见我吗?不!「须菩提先见我身」。这是佛陀之所以为佛陀的一面。 —— 印顺导师

51、经上说∶「解脱戒经,是汝大师」。又说∶「能供养僧,则供养我已」。这是佛陀的慧命,是佛陀生命的另一侧面。佛陀的存在,存在於佛教大众的集团中 ,有僧就有佛。这点,决定了佛陀的伟大,伟大到超越我人的意想以外。 —— 印顺导师

52、缘起法性,是宇宙人生的最高法则,那末我们的身心修养,自它共处,一切的一切,都不能违反这缘起法性。也就是说∶世出世法不能打为两截,要在这一贯的法则中建立。佛教的本质,是平等而非阶级的,自由而非压制的,集团而非个人的。 —— 印顺导师

53、从佛陀的本质──正觉缘起的内容中,展为活跃无限止的生命,都表显在僧团,因僧团的存在而存在。僧团的组织,可说是法性具体的显现。 —— 印顺导师

54、佛法的存在,并不以殿宇、塑像、经典来决定,在有无吻合佛陀本怀与法性的僧团。「佛法弘扬本在僧」的僧,不是伟大的个人,是一个推动佛教的和乐共存的自由集团,不是深山中一个一个的隐者。那家庭化、商业化的,更是「出佛身血」,与佛无缘。 —— 印顺导师

55、缘起性,是佛陀的法身;和合众,是佛陀的慧命。在佛陀之所以为佛陀中,佛弟子的整个身心,成为佛陀之一体。 —— 印顺导师

56、“释尊是一位国际主义者,对军阀的争霸战,根本不表同情。「战胜增怨敌,战败卧不安,胜败两俱舍,卧觉寂静乐」,这是佛陀对侵略者著名的教训。假使就此说佛陀漠视国家民族的被征服、被奴役、被残杀,那是非常错误的,这可以从释尊出家与国家的关系说起。 —— 印顺导师

57、在释尊教化弟子的时代,虽受著弟子的推尊敬礼,但释尊却这样说∶「我不摄受众」。不愿以统摄者自居,是佛陀正觉缘起正法完满的实践。他服事病比丘洗涤;给盲比丘!8 针;向小比丘忏摩(意思说请你容恕我)。他不再单是王公宰官与政客学者的朋友,他是一切人的安慰者,诚挚的劝诫教诲者。 —— 印顺导师

58、–释尊是一位慈和诚挚的教师,他称呼那断惑清净的比丘与自己一样是阿罗汉,何尝有意把自己提高到一切之上。但在释尊大悲大智大精进的伟大活动中,事实上超过了一切。伟大高洁的德性,深邃的智慧,因定慧而获得超越的能力,特别在溯述过去自利利他的本生谈中,露出佛陀的本来面目。这无限生命的伟大活动,不断的投入弟子的心目中,使声闻弟子不能不承认佛陀的崇高伟大,而意识到自己的渺小。释尊之所以被称「十力大师」,与声闻弟子是有所不同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弟子心目中的佛陀,是有著不同观感的。 —— 印顺导师

59、在佛教中,有不同的佛陀观,但正确的佛陀观,到底是佛在人间,即人成佛。「如来在世间,不言有与无;如来涅盘後,不言有与无」。 —— 印顺导师

60、凡真能获得正见者,接触到佛陀的生命者,必然有深刻正确的体认,而离却俗见与拟想。但庸俗者,忘却了「佛身无漏」,以为佛陀的饥渴寒热,与自己一样。 —— 印顺导师

61、「诸佛世尊,皆出人间,不在天上成佛也」。『阿含经』如此说,初期大乘经也如此说。正确的佛陀观,是不能离却这原则的。但中与正是难得把握的,或者又开始拟想∶证无生法忍的菩萨,就是成佛。有的以为不然,释尊是成佛久矣,现在不过是示现。「如来寿量无边际」的见解,小乘部派中早已存在。早已成佛的佛陀,在何处成佛?在人间,这似乎太平凡。那末在天上,在天上身相圆满广大的最高处──摩醯首罗天上成佛。天上成佛是真实的,人间成佛是示现的。起初,天上佛与人间佛的关系,还看作如月与水中的月影。再进一步,在人间成佛的释尊,修行六年,不得成佛 ,於是非向摩醯首罗天上的佛陀请教不可。在佛陀的本教中,释尊是人天教师,现在是转向天上请教了。这一思想的反流,我领略到异样的滋味。 —— 印顺导师

62、契理与契机∶佛法所最著重的,是应机与契理。契机,即所说的法,要契合当时听众的根机,使他们能於佛法,起信解,得利益。契理,即所说的法,能契合彻底而究竟了义的。佛法要著重这二方面,才能适应时机,又契於佛法的真义。 —— 印顺导师

63、中国学佛者,由於重视了死,也就重视了鬼。中国传统的宗教,是人死为鬼。虽接受了佛教的轮回说,相信鬼可转生为人,但他们只知道人与鬼的互相转生,而每忽略了人死不一定为鬼,可以人死为人,人死为天。所以学佛者,甚至往生净土的信仰者,也还是不愿为鬼而又预备做鬼。 —— 印顺导师

64、死了,用种种的饮食来祭祀他(依佛经说,惟有饿鬼才需要祭祀),烧冥衣给他穿,化锡箔、冥洋给他用,扎纸房给他住。佛教中,不但应赴经忏,著重度亡;而且将中国的一些迷信习俗,都引到佛门中来,这完全受了中国「人死为鬼」的恶影响。其实一人死了,不一定生於鬼趣,或生地狱、畜生,或生到天国,或仍来人间。即使想到死亡,也不应预备作鬼!无锡的丁福保,以为信佛先要信鬼,大师以为这不免加深了鬼教的迷信!为对治这一类「鬼本」的谬见,特提倡「人本」来纠正他。 —— 印顺导师

65、“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儒家还重视人生,何况以人本为中心的佛教!大师的重视人生,实含有对治的深义。 —— 印顺导师

66、∶「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即人生而成佛,显出了大师「人生佛教」的本意。 —— 印顺导师

67、人生佛教是极好了,为什麽有些人要提倡人间佛教呢?约显正方面说,大致相近;而在对治方面,觉得更有极重要的理由。人在五趣中的位置,恰好是在中间。 —— 印顺导师

68、佛教是宗教,有五趣说,如不能重视人间,那末如重视鬼、畜一边,会变为著重於鬼与死亡的,近於鬼教。 —— 印顺导师

69、如著重羡慕那天 [P22] 神(仙、鬼)一边,即使修行学佛,也会成为著重於神与永生(长寿、长生)的,近於神教。神、鬼的可分而不可分,即会变成又神又鬼的,神化、巫化了的佛教。这不但中国流於死鬼的偏向,印度後期的佛教,也流於天神的混滥。如印度的後期佛教,背弃了佛教的真义,不以人为本而以天为本(初重於一神倾向的梵天,後来重於泛神倾向的帝释天),使佛法受到非常的变化。所以特提「人间」二字来对治他∶这不但对治了偏於死亡与鬼,同时也对治了偏於神与永生。真正的佛教,是人间的,惟有人间的佛教,才能表现出佛法的真义。 —— 印顺导师

70、三世、十方,佛是极多的。凡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理,普遍而正确的觉悟── 正遍知;慈悲、智慧,一切功德,到达圆满的境地,就称为佛。 —— 印顺导师

71、单说佛,不是指那一位佛,而是通指三世十方的一切佛。但是,我们怎麽知道有佛,有十方三世佛呢?这因为,我们这个世界,曾经有佛出世。本师释迦牟尼佛,就诞生在印度的迦毗罗国释迦种族。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他也有妻有子。出家後,参学、修行,终於成了佛。 —— 印顺导师

72、从法宝说∶诸佛所证觉的诸法实相是法,修行的道也叫法。道与悟证的寂灭法,本无所谓人间不人间的,佛出世或不出世,都是这样。 —— 印顺导师

73、佛时常说∶「是法非佛作,亦非馀人作」,那末为什麽说法在人间?因为本师释迦佛的说法,是为人而说的。 —— 印顺导师

74、人间与天上∶从三宝出现於人间说,佛为创觉的立教者。佛住世时,生活起居,与一般人相彷佛。既不是神,也不是神的儿子或使者,他是真挚的人类导师。 —— 印顺导师

75、佛法是适应众生的根机而安立的,需要什麽,就为他说什麽。如『智论』所说的四悉檀,即是佛陀应机说法的四大宗旨。 —— 印顺导师

76、爱情有如佛家的禅,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错。 —— 三毛

77、世间悉檀,以引起乐欲为宗。如对初学而缺乏兴味的,佛必先使他生欢喜心。随顺众生的不同愿欲,给他说不同的法。如遇到农人,可先谈些田园的事,然後即巧便地引入佛法,那听众一定是乐意接受的。从他性欲所近的,引入佛法,不使格格不入。如佛在印度,适应印度民情,於受施後,也为人说呗赞。如印度多信天(神),佛也就称「天人师」,为梵天、帝释等说法。佛说∶天神等不可归依,如随顺世俗,也不妨供养他等。大乘的「先以欲钩牵 ,後令入佛智」,也只是这样的巧方便。 —— 印顺导师

78、—为人悉檀,以生善为宗。如不肯布施的,就将布施的功德说给他听。为说持戒,为说忍辱等功德,总之,应机说法,以使他的善根滋盛为目的。这与世间悉檀不同的∶这不是为了随顺众生愿欲,逗发兴趣而说法,是为了增长善根。这不一定是世间所熟识的,但必是佛法所认为合於道德的。 —— 印顺导师

79、-对治悉檀,以制止人类的恶行为宗旨。如贪欲重的,教他修不净观;嗔恚重的,教他修慈悲观;愚痴重的,教他修因缘观;散乱多的,教他修数息观;我执重的,教他修界分别观。有的能行许多慈善事业,却不能遏止自己的恶行;也有人能消极的止恶,却不能起而积极的为善。所以生善与息恶,在应机施教中成为二大宗旨。止恶,不但是制止身体与语言的恶行,还要净化内心的烦恼。如有人祗肯布施,不能持戒。毁戒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为说布施功德是有限的,祗感得身外的福报。学佛最重要的是持戒,持戒才能感人天报。这就是以持戒对治毁犯的恶行。 —— 印顺导师

80、如有人但能制止身语的恶行,而烦恼多起,即为说学佛不能但限於身口,应清净内心,修习禅观。生善与止恶的目的不同,而众生 又因时因地而异,所以说法是有多种巧方便的。有的称扬赞叹,有的又呵斥痛责;或赞此斥彼,或赞彼斥此。总之,众生的根机,应该怎样,就要怎样说法。 —— 印顺导师

81、说到增长善根,对治恶行,原则虽古今一致的;佛称道为「古仙人之道」,也是有著永久性的。但实施的方法,也会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 —— 印顺导师

82、佛法如医师给药病人吃一样,随病人的情势变化,给他吃的药也就不同。所以随著时代、环境、根机的不同,所说的法也应有差别。如佛法在印度,就要适应印度的各种情况;佛法传到中国、日本、南洋等国家,都因适合这些国家的不同的情况而多少不同。 —— 印顺导师

83、佛法施教的宗旨,有此四悉檀不同。弘扬佛法而要得到机教相契的效果,就得深切地注意四悉檀的运用才行,把握方便(前三悉檀)与究竟的差别才行。尤其是不能误解方便为究竟,从根本上破坏了佛法的纲宗。 —— 印顺导师

84、教乘类别∶随众生根机的差别,故教法也随而有别。乘有运载的意思,人类依此教法修行,即可由此而至彼,如乘车一样,所以称佛法为乘。人能依此教法修行即可由人而天,或由凡而圣。这一向有五乘、三乘、一乘的类别。 —— 印顺导师

85、五乘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或佛乘)。乘,必有三事 ∶一、发心;二、目的;三、方法。 —— 印顺导师

86、人天乘发什麽心呢?叫「增进(或作胜)心」。在六道中生死轮回,受苦不已,但比 [P33] 较说,人与天要好得多。所以学佛法的动机,有些人总是希望现在人间,及来世生天生人,比目前环境要好一点。现在的身体不圆满,智识不深,生活不富裕,学法的目的,希求现生将来,身体、智识、生活都能达到丰满安乐。此种心理,也是世间常人所共有的。发这样的心,因此而学佛,这不过人天乘的发心。 —— 印顺导师

87、以人间正行,布施、持戒等为方法。如不能循人天的正道,损人利己,杀、盗、邪淫、妄语,那是要堕落的。如存此增进心,那无论学什麽高深佛法,结果也不出人、天道中。 —— 印顺导师

88、菩萨发心,又与二乘不同。他也见到三界的生死是太苦,可是他又见到三界众生与自身一样的受苦,於是发「大悲心」为本的菩提心。对有情所受的苦迫,生起同情心,怜愍心,以自利利他的方法为修行,以度生成佛为目的。佛法虽无量无边,归纳起来,不出此五乘法。学佛法,不出此五乘法,而五乘中以菩萨乘为高胜。如学佛而离开了此五乘的发心与修行,就是虚伪的学佛,不能免离恶道的苦难。 —— 印顺导师

89、–人天乘,本不是佛法的宗要,佛法的重心是出世间的。人天乘法,也不但是佛法的,像中国的儒,道,西方的耶教,与中东的回教,动机与行为,大都是契合人天乘法的。就是世间的政治学术,也很多是符合人天法的。所以人天乘法,是共世间的,显不出佛法的特殊。佛法的特质是出世法,即是三乘法。 —— 印顺导师

90、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乘的差别,上面已约略说到。一乘,即一大乘。三乘中也有大乘,与一乘有什麽差异呢?如说∶三乘同入无馀涅盘,声闻,缘觉的无学果是究竟的,这即是三乘说。如说∶不但菩萨决定成佛,声闻与缘觉将来一定要回心向大,同归於唯一大路──成佛,这即是一乘说。 —— 印顺导师

91、因为菩萨不但求自己成佛,也愿一切有情得度,为大智、大悲、大愿、大行的合一。对人天乘说,大乘是出世的,也是入世的,是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统一,到达更高的完成。 —— 印顺导师

92、–因为菩萨不但求自己成佛,也愿一切有情得度,为大智、大悲、大愿、大行的合一。对人天乘说,大乘是出世的,也是入世的,是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统一,到达更高的完成。 —— 印顺导师

93、佛灭後初五百年,即正法时代,以声闻道为中心,而即是以声闻行果趣人大乘。那时候的学佛者,多分是先学声闻乘,修行证果,然後再回入大乘。 —— 印顺导师

94、–二乘一向重智,悲心不够,精勤禅观,切求悟证。先断烦恼,了生死,再回心学佛,即是智增上菩萨。因为他本重智慧,久久成为习惯了,虽然回心向大,也还是悲心不深,在菩萨道中,进程不快。 —— 印顺导师

95、快步走着我快步走着,仿佛要从一种沉重的东西中冲出,但是不能够。耳朵中有什麽挣扎着,久之,久之,终于挣扎出来了,隐约像是长嗥,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 鲁迅

96、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她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柔软操,仿佛有教练在喊口令:“一!”忽然满脸堆笑,“二!”忽然笑个不知去向,只余个空脸,像电影开映前的布幕。 —— 钱钟书

97、他引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 钱钟书

98、年龄是个自然历程里不能超越的事实,就像饮食男女,像死亡。有时,这种年辈意识比阶级意识更鲜明。随你政见、学说或趣味如何相同,年辈的老少总替你隐隐分了界限,仿佛瓷器上的裂纹,平时一点没有什么,一旦受着震动,这条裂纹先扩大成裂缝。……无论如何,这些学生一方面盲目得可怜,一方面眼光准确得可怕。他们的赞美,未必尽然,有时竟上人家的当;但他们的毁骂,那简直至公至确,等于世界末日的“最后审判”,毫无上诉重审的余地。……古代中国人瞧不起蛮夷,近代西洋人瞧不起东方人,上司瞧不起下属——不,下属瞧不起上司,全没有学生要瞧不起先生时那样利害。他们的美德是公道,不是慈悲。他们不肯原谅,也许因为他们自己不需要人原谅,不知道也需要人原谅。 —— 钱钟书

99、报行政野心的人是最靠不住的,捧他上台,自己未必有多大好处;仿佛洋车夫辛辛苦苦把坐车人拉到了饭店,依然拖着空车自吃西风,别想着跟他进去吃。 —— 钱钟书

100、“致身于国”、“还政于民”等等佳话,只是语言幻成的空花泡影,名说交付出去,其实只仿佛魔术家玩的飞刀,放手而并没有脱手。 —— 钱钟书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