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关于清净的名言,关于清净的名人名言
1、禅,是可用的,但禅也可以不用;禅,是可度世的,而禅也可以自在逍遥。 一个人如果有禅心,或者说有清净空明的意愿,他可以活得自在一些, 快活一些,幸福一些,是这样的。 轮回的不只是人,整个世界都在轮回。我们看不见云了,不表示云消失了,是因为云离开我们的视线;我们看不见月亮,不表示没有月亮,而是它运行到背面去了;同样的,我们的船一开动,两岸的风景就随着移动,世界的一切也就这样了。人的一生就像行船,出发、靠岸,船(本性)是不变的,但岸(身体)在变,风景(经历)就随之不同了。 —— 林清玄
2、使心地清净是青年人最大的诫命。 —— 莎士比亚
3、一个有心量的人,心量跟虚空一样的人就是佛菩萨,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本来面目都是佛菩萨。那些我们的自我,我们邪曲的心、我们不善的心,把我们这样清净的心眼都掩盖住了,变的很昏沉、愚蠢。 —— 庄圆法师
4、佛教是理智的宗教,自然不能离却这人间的导师,转到玄秘的信仰。但是,单在种姓清净、相好圆满、出家、成佛、说法、入灭的形迹上建立信仰,也还不能算深刻正确。凡是纯正的佛弟子,必需把握佛陀的崇高伟大点,要窥见佛陀之所以为佛陀。唯有在这即人成佛的佛格上,才能奠定坚强的信念。在理智信仰的生命中,去为真理与自由而迈进,完成佛教出现世间的目的。 —— 印顺导师
5、–释尊是一位慈和诚挚的教师,他称呼那断惑清净的比丘与自己一样是阿罗汉,何尝有意把自己提高到一切之上。但在释尊大悲大智大精进的伟大活动中,事实上超过了一切。伟大高洁的德性,深邃的智慧,因定慧而获得超越的能力,特别在溯述过去自利利他的本生谈中,露出佛陀的本来面目。这无限生命的伟大活动,不断的投入弟子的心目中,使声闻弟子不能不承认佛陀的崇高伟大,而意识到自己的渺小。释尊之所以被称「十力大师」,与声闻弟子是有所不同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弟子心目中的佛陀,是有著不同观感的。 —— 印顺导师
6、如有人但能制止身语的恶行,而烦恼多起,即为说学佛不能但限於身口,应清净内心,修习禅观。生善与止恶的目的不同,而众生 又因时因地而异,所以说法是有多种巧方便的。有的称扬赞叹,有的又呵斥痛责;或赞此斥彼,或赞彼斥此。总之,众生的根机,应该怎样,就要怎样说法。 —— 印顺导师
7、六年陈迹君能记,病骨秋风入剑关。曾洗人天清净眼,饱看巴蜀怪奇山。君今岩壑搜群玉,自有光芒照百蛮。不似老夫徒碌碌,昆冈一网手空还。 —— 曾国藩
8、如大家都那样的胡作妄为,如了解为颠倒罪恶,那必要立定脚跟,任何苦难都不妨,却决不附和迁就,这才是人性中道德力的高尚表现。德行──即梵行,梵行为清净而非秽恶的行为,这是人类所有的特性。 —— 印顺导师
9、虽不是尽善尽美的,不如菩萨的清净圆满,但已足以表示出人类特点,人性的尊严。我们既然生得人身,应利用自己的长处,日求上进。 —— 印顺导师
10、—-律的不得人重视,为佛法发达中的一大损失。所以人间佛教,必须本著佛教的古义,重视法与律的合一原则。 出家的佛教,如忽视僧团的律制,必发生乱七八糟的现象,无法健全清净。 —— 印顺导师
11、梵行──克制情欲的冲动 [P133] ,为了他人的利益,能营为道德的行为,宁可牺牲自己,利益他人。这种由於梵(清净)行而来的道德,是人类的一大特色。 —— 印顺导师
12、不单是杀、盗、淫、妄──恶因恶果不清净,就是一般的布施、礼佛、念经,也不一定是清净的。 —— 印顺导师
13、有自我的成份,有为未来得到善果报的意念,这便不清净──不纯洁。 —— 印顺导师
14、所以,学佛的要相信有清净因果──就是离烦恼,离自我见的无漏因果。 —— 印顺导师
15、灵山本清净,一泉渟其中。 —— 白琫
16、仗打过了。在争夺和挣扎之后财宝都聚敛起来也收藏起 来了。 现在来吧,女人,带着你的美的金瓶来吧,把尘秽洗 净,裂缝补完,使这宝堆又美又好。 来吧,美丽的女人,把金瓶顶在头上来吧。 戏演完了。我已经来到村里安起炉灶了。 现在来吧,女人,带着你的圣水瓶来吧。以你的静笑和 热诚使我的家门清净吧。 来吧,高贵的女人,带着你的圣水瓶来吧。 早晨过去了。日光炎灼。漂泊的行人寻求着荫处。 来吧,女人,带着你满盛甜柔的水瓶来吧。开起你的 门,送他一串欢迎的花环请他进来。 来吧,有福的女人,带着你满瓶的甜柔来吧。 —— 泰戈尔
17、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青。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白日发光彩,清飚散芳馨。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我渐尘垢眼,见此琼瑶英。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欲收一棵子,寄向长安城。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 —— 白居易
18、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 —— 陈子昂
19、贪者,见境而心起爱乐之谓。欲界众生,皆由淫欲而生,淫欲由爱而生。若能将自身他身,从外至内,一一谛观;则但见垢汗涕唾,发毛爪齿,骨肉脓血,大小便利,臭同死尸,污如圊厕。谁于此物,而生贪爱?贪爱既息,则心地清净。以清净心,念佛名号;如甘受和,如白受采。以因地心,契果地觉;事半功倍,利益难思。 —— 印光大师
20、心之本体,与佛无二,故佛令人念佛;以佛威德神力之智慧火,烹炼凡夫夹杂烦恼惑业之佛心。俾彼烦恼惑业,悉皆四散消落,唯留清净纯真之心;方可谓心即佛,佛即心。未到此地位说,不过示其体性而已。若论相(事相)与用(力用),则完全不是矣。 —— 印光大师
21、念佛,亦养气调神之法,亦参本来面目之法。何以言之?吾人之心常时纷乱,若至诚念佛,则一切杂念妄想,悉皆渐见消灭;消灭则心归于一,归一则神气自然充畅。汝不知念佛息妄,且试念之,则觉得心中种种妄念皆现。若念之久久,自无此种妄念。其最初觉有妄念者,由于念佛之故,方显得心中之妄念;不念佛则不显。譬如屋中,清净无尘;窗孔中透进一线日光,其尘不知有多少。屋中之尘,由日光显;心中之妄,由念佛显。若常念佛,心自清净。孔子慕尧舜周公之道,念念不忘;故见尧于羹,见舜于墙,见周公于梦。此常时忆念,与念佛何异?佛以众生之心口,由烦恼惑业致成染污。以南无阿弥陀佛之洪名圣号,令其心口称念。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念之久久,业消智朗,障尽福崇。自心本具之佛性,自可显现。 —— 印光大师
22、心既清净,语默皆如,遇缘即施,缘散即寂。 —— 慧律法师
23、能不食肉,杀念乃除;能除杀念,慈心斯成;能成慈心,祥和可致;能致祥和,灾厉自无。于是人生仁寿,皆可期于贤圣,世界清净,永能保其安乐。 —— 太虚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