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关于宗教的名言,关于宗教的名人名言
1、在政治上,如同在宗教上一样,要想用火与剑迫使人们改变信仰,是同样荒谬的。 —— 汉密尔顿
2、没有女子的世界,必定没有礼俗、宗教、传统及社会阶级。世上没的天性守礼的男子,也没的天性不守礼的女子。假定没有女人,我们必不会居住千篇一律的弄堂,而必住在三角门窗八角澡盆的房屋,而且也不知饭厅与卧室之区别,有何意义。男子喜欢在卧室吃饭,在饭厅安眠的。 —— 林语堂
3、上司的行动不必征求下属的意见,这是天经地义。但是,有时候上司会对下属解释。……这种解释的作用,在于制造自己威权的宗教上、哲学上、科学上,世界潮流上的根据,使得奴隶和牛马恍然大悟这世界的公律,而抛弃一切翻案的梦想。当上司对于下属解释的时候,你做下属的切不可误解这是在征求你的同意,因为即使你绝对的不同意,他还是干他的。 —— 鲁迅
4、爱情是一种宗教。 —— 罗兰
5、我从没有和那伟大的宗教发生过关系, 因为按照那伟大的宗教的伟大的教义, 谁都只能从那人群中选出一男或一女, 不论其余的是何等的聪明何等的美丽, 我们却只能从惨淡记忆中把他们忘记, 啊,这就是当今所具有的道德和法律。 在这条路上行走着可怜而疲倦的奴隶, 唉,他们终于来到坟墓似的家庭那里, 这家庭从来立足于这世界的大道上面, 带上被束缚的朋友或许是吃醋的劲敌, 从此踏上那漫漫的旅途既遥远又迷离。 —— 雪莱
6、凡是一种理想寄托的,无论什麼组织,它的伟大,就是在於它的宗教狂热,和那不能容忍的固执精神,他们攻击其他的组织,并且坚信著人家都是不对的,只有自己才是对的。如果理想的本身合理,再加上这种武器,那麼,这种理想,奋斗於世界之上,必定是所向无敌的。凡把压力加在这种组织上,那是为促使其内部的实力提高。 —— 希特勒
7、物质的、社会的、世俗的苦恼太多,人就无暇有存在的、哲学的、宗教的苦恼。日常生活中的琐屑限制太多,人就不易感觉到人生的大限制。我不知道这值得庆幸,还是值得哀怜。 —— 周国平
8、同性恋不是一个“突变”,而是一种超文化、超种族、超宗教、超阶级、超越任何人为界限、自古至今都存在的一种现象。 —— 白先勇
9、人类社会的乌托邦理想大致有以下三类:第一,犹太先知和启示录的乌托邦;第二,基督教乌托邦;第三,16至18世纪以来的现代乌托邦。前两者为伦理——宗教性乌托邦,后者为伦理——社会性乌托邦。第一种和第三种乌托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构想了一个世俗王国,并试图借助个体之外的力量(神性的英雄和社会集团)来实施。它们都忽略了作为乌托邦王国的社会性和乌托邦理想的个体性之间的矛盾。而基督教乌托邦认为,这种王国不应由外在力量的干预来建立,而应通过人类个体逐步地“内心圣洁化”来实现(即人神意志的合一)。这既是一种审美的精神状态,又是一种社会化理想。 —— 张柠
10、宗教失宠已经很多年了。传统宗教离我们太远,并且不近人情,没有它也罢了。现在,人们终于找到了新的宗教——时尚。在时尚这个新的宗教中,金钱就是耶稣基督,影视明星、超级模特儿,就像已经获得了救赎的人,她们正在天堂里翩翩起舞。看模特儿在伦敦、巴黎、纽约、米兰的天桥上扭屁股,就像到教堂做礼拜一样。读明星的绯闻,看电视的娱乐节目,就像吃饭前画十字、做祷告。人们对时尚的爱,是那么纯洁,就像对上帝的爱一样。 —— 张柠
11、我所以反对独裁者,就因为他们不近人情。因为不近人情者总是不好的。不近人情的宗教不能算是宗教;不近人情的政治是愚笨的政治,不近人情的艺术是恶劣的艺术;而不近人情的生活也就是畜类式的生活。 —— 林语堂
12、佛教是理智的宗教,自然不能离却这人间的导师,转到玄秘的信仰。但是,单在种姓清净、相好圆满、出家、成佛、说法、入灭的形迹上建立信仰,也还不能算深刻正确。凡是纯正的佛弟子,必需把握佛陀的崇高伟大点,要窥见佛陀之所以为佛陀。唯有在这即人成佛的佛格上,才能奠定坚强的信念。在理智信仰的生命中,去为真理与自由而迈进,完成佛教出现世间的目的。 —— 印顺导师
13、中国学佛者,由於重视了死,也就重视了鬼。中国传统的宗教,是人死为鬼。虽接受了佛教的轮回说,相信鬼可转生为人,但他们只知道人与鬼的互相转生,而每忽略了人死不一定为鬼,可以人死为人,人死为天。所以学佛者,甚至往生净土的信仰者,也还是不愿为鬼而又预备做鬼。 —— 印顺导师
14、在人的上面有天堂;下面有地狱;饿鬼与畜生,可说在人间的旁边,而也可通於上下。鬼趣的低劣者,近於地狱(有些宗教是不分的),所以阎罗王或说为鬼趣的统摄看,又说是地狱的王。而鬼趣的高级者,即低级的天(神)。 —— 印顺导师
15、畜生中,高级的也通於天。天神与鬼、畜,在一般宗教中,虽从来有分别,而实有混淆的形迹。大概的说∶倾向於统一的,永生的,是天神(神教)教。但也有多少不同∶如基督教的耶和华,回教的阿兰,是一神教;如印度的梵天、大自在天,中国道教的元始天尊等,是泛神教,即有多神的倾向而统一的。如倾向於杂多的,死亡的,即鬼灵(鬼教或巫教)教。 —— 印顺导师
16、佛教是宗教,有五趣说,如不能重视人间,那末如重视鬼、畜一边,会变为著重於鬼与死亡的,近於鬼教。 —— 印顺导师
17、褴褛的衣衫,是贫穷的罪过,却是乞丐的袍褂,他的职业的优美的标识,他的财产,他的礼服,他公然出现于公共场所的服装。……没有人肯过问他的宗教或政治倾向。他是世界上唯一的自由人。”话虽如此,谁不到山穷水尽谁也不肯做这样的自由人。只有一向做神仙的,如李铁拐和济公之类,游戏人间的时候,才肯短期的化身为一个乞丐。 —— 梁实秋
18、人生在世最大的事就是看。成百个说话的人才抵得上一个思想的人,成千个思想的人才抵得上一个看的人。清醒地看,便是把诗意,预见性和宗教融为一体。 —— 罗斯金
19、宗教就会象财富、荣誉或家族那样,仅仅成为一种人们引以自豪的东西。 —— 泰戈尔
20、宗教一定是在人的苦难达于极点之时产生的;它必须靠人的鲜血而生存;于是,不管它是否能给人带来幸福,人的旅程都将在完满的欢乐中终结。 —— 泰戈尔
21、人间的缺陷很多,如自然界的灾害──风暴雨淹,山崩地震;人为的祸患──刀兵斫杀,争城夺地。因此求来生为人,与更求上生天国的思想,也油然而起。此种思想,古代的一切宗教,莫不如此。这在佛法中,名为「後法乐」。 —— 印顺导师
22、两种宗教思想,一求人间现法乐,一求未来人天的後法乐,近於五乘中的人天乘。这不是说∶人应如此修,天应如此修,是说人如此行,即得人身,得天身。这二者,都从人身起行,从人生正行发展到生天的行法。 —— 印顺导师
23、印度宗教又引出永生不死的思想,如基督教的天国永生一样。当时印度人以为,天中的大部分还是要死的,所以探究怎样才能究竟不死。以为惟有最高神──梵,是宇宙的本源,是永生不死的,常住不变的。人能复归於梵,即得恒常的妙乐。这种思想的底里,本含有解脱的意义。由生而死,死而又生,这本是个大难题;这应该想 法彻底解决。佛教是超过了现法乐与後法乐,而探求究竟解脱乐的。这在一般的宗教,皆以生梵天,或「梵我合一」为究竟乐。这三种企求,归纳世界人类的思想,不外乎如此。 —— 印顺导师
24、无事比丘,即阿兰若比丘。他们欢喜住在 [P57] 阿兰若(寂静处)处,过著隐遁的清苦的独善的生活,专修定慧,生怕世事来扰累他。他们持戒,生活极端清苦,佛法中的十二头陀行,就是这种人常修学的(这本是当时宗教徒的苦行)。有的不住房子,在树下过宿,或者在死人冢间住。穿的是粪扫衣,是从垃圾堆中检来的碎布,破烂龌龊,用水洗净以後,一块块地缝缀起来。吃,有的懒得乞食,就在山间林下,检一些可以充饥的吃下。这些无事比丘,是精苦的,出家弟子不一定这样作。 —— 印顺导师
25、灵魂在世上将感到难堪的孤独,倘使它在其他的灵魂中间,遇不见一个伙伴;在人间共当患难,在天上同享快乐。两个灵魂经过长期的相互摸索,而相互认识,彼此了解,十分相得之后,一句话,认出彼此是相似相同之后,它们中间便产生一种象它们本身一样热烈而纯洁的团结,这团结从人世间开始,到了天上还不会终了。这团结便是爱情,真正的爱情。这样的爱情,世人能理解的甚为稀少。这爱情便是宗教,它能把爱的对象神化。它用忠诚和热情维持自己的生命,在它看来,最巨大的牺牲便是最甜蜜的幸福。 —— 雨果
26、中国人自秦汉以来一直具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祖国,人心却如一盘散沙,中国人有统一的方块字,却没有统一的宗教,甚至也说不上有明显统一的民族特征。 —— 黎鸣
27、可能我们生活的环境里,并没有培养我们对信仰的认识、了解,大部分中国人也没什么宗教信仰。但我拍完《玉观音》以后我觉得有个信仰也不错。 —— 赵薇
28、个人的生死与解脱,道德的行为,世道的治乱,一切无非缘起。世间的宗教者,哲学者,不能彻底正解缘起性空的中道义,都在寻求宇宙最後的,或最先的实体,倾向到本体论,形而上的神秘领域。 —— 印顺导师
29、在死的时候,众多和而为一;在生的时候,一化为众多。神死了的时候,宗教便将合而为一。 —— 泰戈尔
30、科学是人类理性最精致的体现,也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不二法门。科学不需要信仰的支撑,也不需要任何授权,因此,科学没有门槛,甚至没有任何形式的界限。在这里,只有正确和错误的结论,以及导致这些结论的实验依据和/或推理链条(也就是所谓的“科学方法”)。对科学的辩难,也只能从这些方面入手,我们可以质疑实验依据的可靠性,可以反驳推论过程的逻辑谬误,总之,科学的批判同样应该利用科学的手段来进行。这应该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大量的事实证明,每当思想冲破牢笼,自由翱翔的时候,往往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创造。科学发展到今天,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它几乎挣脱了宗教、种族、政治意识形态等诸多束缚,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和一致的追求。 —— 余秋雨
31、真正的医学和宗教信仰有相通之处。 —— 林巧稚
32、当牺牲与奉献成为母爱的代名词时,“成为母亲”首先便是对于一种母者精神的信仰。是的,从身体的疼痛到精神的凤凰涅槃,最后在一种类似于宗教般的激情中执迷,母者认同了她作为社会规诫对象的身份属性。也正是在这里,母者把自己供奉在父性的神坛上,她不得不等待一场新文化下的解放和复原。 —— 王虹艳
33、第一是在世界的一切地方,一切人都有言论与表达意见的自由。第二是在世界的一切地方,一切人都有以自己的方式信仰宗教的自由。第三是免于匮乏的自由,保证世界一切地方,每一个国家的居民都能过一种健康的和平生活。第四是免于恐惧的自由,使世界上一切地方,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向任何邻国发起侵略行动。 —— 罗斯福
34、反对以“纯文学”来界定文学本体性的人,很多是因为他们认为纯文学的概念偏重于形式试验,偏离于现实批判,拘泥在主体内心世界中,是典型的“内向化”的写作。而我认为纯文学和主题、题材、写作风格、艺术追求没有本质上的联系,你不能说某篇小说进行了文体试验就一定是纯文学,也不能说某篇小说写了贫困的底层就不是纯文学,最重要的是作品中体现出的审美的超越性——超越世俗道德、超越宗教、超越历史和当下,最终信靠在美神指引的方向上。 —— 王虹艳
35、我只想要一个均等的爱的报酬,但是我终于知道这是我犯的错。爱是不求回报,所有伟大的宗教都在说;但我却是最不受教的信徒,我爱你我要你也爱我。就算不对等、就算你给的那么少,但是我要、我奢望着你的爱的回报。 —— 伊能静
36、总体而言,“新散文”对于以往的诸多意象进行了重写,诸如童年、青春、革命、父亲、宗教等等,以往散文中常见的温和静观的“追忆型”叙事被一种更强调当下性与创伤性的叙事姿态取代,回忆中的怀旧色彩也被某种残酷之美替代。 —— 王虹艳
37、好作品其实和题材没有必然联系,你不能说某篇小说写了贫困的底层就一定是了不起的作品,也不能说某篇小说进行了文体试验就一定是纯文学,最重要的是作品中体现出的审美的超越性——超越世俗道德、超越宗教、超越历史和当下,最终信靠美神所指引的爱与自由。 —— 王虹艳
38、我不在乎保守宗教人士的诅咒。只有将他们的保守反动的观点彻底铲除,中国才能进步。 —— 李银河
39、通过宗教回到精神生活的源头,回到最初的那种存在状态。这使我们想起了已经遗忘的“寻根”主题。但在这里,生存之根基是什么呢?其直接性是宗教信念。小说力图在信仰冲突中来表现出异域的生活画卷,并且充分地展示了一种“族群”的存在方式。中国人的生活缺乏宗教(这主要是指汉族),文学作品涉及宗教的不多,既难处理,也容易出问题。 —— 陈晓明
40、享有特权而无力量的人是废物。受过教育而无影响的人是一堆一文不值的垃圾。有些人在知识道德宗教信仰方面受过教养,但没有成为社会上行善的积极力量,这些人就对不起为培育和供养他们 —— 亨利范戴克
41、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在宗教中,而是在科学中。 —— 达芬奇
42、爱情是种宗教,信奉这个宗教比信奉旁的宗教代价高得多;并且很快就会消失,信仰过去的时候像一个顽皮的孩子,还得到处闯些祸。 —— 巴尔扎克
43、科学发展的终点是哲学,哲学发展的终点是宗教。 —— 杨振宁
44、忏悔是对信徒非常有益但主要对罗马教会的教士非常方便的发明。由于这个方法,他们能知道所有家庭秘密,能引起夫妻口角,如果需要的话,也可激起宗教叛乱。在忏悔不风行了的国家,教会 —— 霍尔巴赫
45、已经长大了的孩子们,在饭桌上谈论宗教,对于禁食和僧侣听惯了只是笑嘻嘻地微笑着;到末了,她竟突然对他们说,他们说服了她,她和他们已经意见一致了。孩子们反倒感到尴尬:他们很难 —— 契诃夫
46、无数种野物的和人类的宗教,各种各样想得出来的政治体制,从老虎到家猫,每一伙都以为自己的宗教是惟一正确的,自己的政治体制是惟一明智的,各自蔑视其他的一切,其实个个都是笨蛋, —— 马克吐温
47、人类幸福的障碍是:民间风俗、宗教偏见和生存竞争以及相互间非人性的事。 —— 路巴哈
48、爱情是种宗教,信奉这个宗教比信奉旁的宗教代价高得多;并且很快就会消失,信仰过去的时候像一个顽皮的孩子,还得到处闯些祸。——巴尔扎克 —— 巴尔扎克
49、是民主,使台湾变了。政府机构、军事单位从长期霸占的都市核心撤走;庶民历史重要,因此历史街区得到保存;族群意识高涨,弱势的权力——不论是语言文字还是宗教信仰,得到平等保障;市民参与政府决策,因此城市的改造由市民意愿主导。如果说,民主政府的效率低,是的,那是因为政府必须停下脚步来听人民说话,很费时间。可是,你要一个肯花时间来听你说话的政府呢,还是一个招呼都不打就可以从你身上快速碾过的政府呢? —— 龙应台
50、每个人都是单行道上的跳蚤,每个人皈依自己的宗教,每个人都在单行道上寻找,没有人相信其实不用找。 —— 林夕
51、宗教并不是仅仅教人温顺,因为这样只能鼓励作恶。 —— 泰戈尔
52、从大乘佛法来看,宗教与哲学思想,是落在小乘的苦集灭道范围里。所以,真正佛法是「无见苦求」,见是观点。像《华严经》看这世界,是没有苦集灭道的,永远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一真法界。 —— 南怀瑾
53、今天的世界惟科技马首是瞻,人格养成没有了,都是乱的不成器的,教育只是贩卖知识,这是根本乱源,是苦恼之源。只有科学、科技、哲学、宗教、文艺、人格养成教育回归一体,回归本位,均衡发展,才有希望。 —— 南怀瑾
54、所以,开始我们已说过,真正的佛法是超越一切宗教、哲学、一切形式之上的。也就是佛说,真正的智慧成就,即非般若波罗密;智慧到了极点啊,没有智慧的境界,那才是真智慧。这也等于老子说的,大智若愚;智慧真到了极点,就是最平淡的人。世界上最高明的人,往往就是最平凡,相反的,平凡就是伟大。 —— 南怀瑾
55、我常说,中国宋明以后的理学家讲规规矩炬做人,是佛教的律宗,老庄道家是佛教的禅宗,讲解脱的。举这些例子,你说菩萨在哪里?不一定在庙子,不一定在宗教中,社会上很多人行的就是菩萨道。倒是穿上宗教外衣的人,常常听闻佛法的人,却做不到。社会上很多不信宗教的人,我看了肃然起敬,他们真是菩萨。 —— 南怀瑾
56、寅恪少喜读小说,虽至鄙陋者亦取寓目。独弹词七字唱之体则略知其内容大意后,辄弃去不复观览,盖厌恶其繁复冗长也。及长游学四方,从师受天竺希腊之文,读其史诗名著,始知所言宗教哲理,固有远胜吾国弹词七字唱者,然其构章遣词,繁复冗长,实与弹词七字唱无甚差异,绝不可以桐城古文义法及江西诗派句律绳之者,而少时厌恶此体小说之意,遂渐减损改易矣。又中岁以后,研治元白长庆体诗,穷其流变,广涉唐五代俗讲之文,于弹词七字唱之体,益复有所心会。衰年病目,废书不观,唯听读小说消日,偶至再生缘一书,深有感于其作者之身世,遂稍稍考证其本 —— 陈寅恪
57、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 —— 欧文
58、我的老师袁先生有一次告诉我,世界上任何魔都好办,只有一种魔,谁都降伏不了的,什么魔?佛魔。被佛魔到了。他就是指这个。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的心理,与凡夫的心理一样,爱见就是贪念。结果变成以贪念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还自以为在弘扬佛法,在度众生;这样才是如法,那样不如法;我这个才是佛法,他那个不是佛法。跑到宗教团体去,听了这种话头痛死了,都是没有方便智慧,不学佛还好,学佛以后,反而加了一条绳子,捆得更厉害。 —— 南怀瑾
59、音乐是唯一可以纵情而不会损害道德和宗教观念的享受。 —— 爱迪生
60、宗教是防止生活腐败的香料。 —— 弗培根